你听说过“房产增值系数”吗?你又是否听说过“肯德基选房法”?
在这个“房”年代,“空军”、“多军”,都在寻找各式各样的数字与方法,期待证明房价的合理或不合理。他们自创民间指数,只为佐证自己的判断,乃至为个人决策加油打气。
而在这些或生活化,或假专业的数字背后,仍是喧哗的楼市生态。算不算得清房价,又有几个人真在乎呢?
【讲述】
“像我这样的屌丝青年,把身家性命都系在房子上”
半年时间,身边有六个同事买了房,这多少让张迪有些困惑。
“一个个都在喊房子贵,买不起,可都默默地买房了,买后又兴高采烈的。”这样的反差并不稀奇,这两年来,每当张迪质疑房价泡沫的时候,就会有身边人用现实“教育”他——房价还未到顶。
然而张迪始终都想不通其中逻辑,在他看来,资本拥有极限:“集体啃老,灰色收入,预支未来,解释房价上涨的理由很多,但这些都是有极限的。”
“这就像中国的GDP连续很多年10%以上,但现在速度就会降下来。”就在这时,张迪在网络论坛上看到这样一个名词——“房产增值系数”。
这是网友自创的房产指数:“简单说,就是用全家房产现在的总市值,除以你全家近3年来的平均年度工资奖金等通过工资获得的收入。”
以一个在北京拥有两居室的两口之家为例,如其拥有房产价值300万,年平均收入30万的话,那么“房产增值系数”便是10。
按照网友的解释,“房产增值系数”越高,意味着这个家庭依靠房产增值,实现家庭整体财富升值的依赖度越高;越低,则意味着资产里面房地产的配比越低。
张迪让身边的朋友都算了算,发现绝大多数身边人的“房产增值系数”,都超过20,尤其是“北京土著”,其增值系数甚至可以达到100。
“换句话说,再辛辛苦苦工作100年,才能再赚到现在的房产价值。”张迪觉得这数字有些荒谬,却又是硬邦邦的现实。张迪是幸运者,2012年,他在北京购买的房产已经还清贷款,按照房屋现价,张迪的“房产增值系数”是15:“绝大多数人都不希望全家财富都集中在房子上,可现实就是,几乎所有像我这样的屌丝青年,把身家性命都系在房子上,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。”
既然是民间数字,不同的人对其有着截然不同的解读,一些认为房价仍会上涨的“多军”,便认为“增值系数”高企,恰恰证明投资房产者的精明,“几年的工夫,就挣够了一辈子的钱”。
这样的例子并不少,张迪的一位同事,于2009年购入的三居室,如今已涨价过百万,身边人常常夸赞其决策英明,“上班不如买房”,成了许多人的共识。
“买房的人,正一点点地给社会累积着风险”
就在网友们热议“房产增值系数”的同时,该指数的创造者,还推出了另外一个概念——“财务自由系数”,即家庭平均每月财产性收入与家庭平均月开销的比值。
显而易见,“财务自由系数”越高,家庭现金流便越充沛,对失业等风险的抵抗力越强;反之则说明家庭抵御风险能力不足,对工作的依赖性越强。
“像我这种没贷款,但也没有存款的,这个系数应该是0.001吧,财务一点都不自由。”不是所有人都像张迪一样幸运,尤其是“80后”新移民一代,绝大多数人都还在为还贷款而发愁:“例如我这几个今年买房的同事,他们的财务自由系数都得是零。”
7月,张迪曾随一位在大兴黄村附近购房的同事周先生看房。这名同事选定的房屋,距地铁大兴线有步行20分钟的路程,坐上地铁,到达单位还需要1个小时:“住上自己的房后,他每天上下班就要用3个小时。”
为这套房子,周先生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,80万公积金贷款,还有30万亲友借款。
若以民间指数换算,则是——“房产增值系数”6,“财务自由系数”为零。
网络上,许多网友跟帖算出了自己的“系数”,增值系数几十,自由系数为零的结果比比皆是:“原来歌词唱‘我拿青春赌明天’,我们这些人是拿青春赌房子。”
“也许这种民间指数并不准确,但是还是能看出一点问题。我身边的同事们,绝大多数都在这几年买了房,买房的同事,背上了借款、贷款,也一点点地给社会累积着风险。”平时聊天,失业、降薪、经济危机这些话题,都慢慢成为同事之间的禁区,取而代之的,是大家一起憧憬房价飙升后带来的满足感:“谁如果提到未来可能还不起贷款,就会被大家嘲笑,认为杞人忧天,或者是扫大家的兴。仿佛房地产这场盛宴,永远都不会结束。”
【算账】
“这个指数算出的是对房价的失望吧”
张宇飞(公务员,房产增值系数30,财务自由系数0.05):说实话,我的房子是爸妈出钱买的,按照我和老婆的工资,攒十年都未必拿得出首付,更何谈“房产增值系数”了。
这几年我看过不少这种民间指数了,比如什么“排骨面指数”,说地区房价应该是当地卖的排骨面价格的1000倍,比如你家门口排骨面卖10块,那你家房价就应该值1万。按这个算法倒推,我家门口的面条现在应该卖30一碗吧,差不多是味千拉面的价。
还有“肯德基选房法”,说买房要看周边1公里内有没有肯德基,有就说明地区人流多,配套齐全等等。
在我看来,这种民间指数跟偏方差不多,没有什么权威性,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出来。但从中能看出老百姓的心态,比如你说的这个指数,我感觉就是比较悲观的,说明现在年轻人对房价比较失望吧。
“有房的都唱多,没房的都唱空”
岳鹏(北京土著,白领,房产增值系数100,财务自由系数0.8):这都是祖上积德啊,跟我没什么关系,我自己挣的钱全做理财了,基金、股票还有一些存款。
不用担心房子,算我的一大优势吧,而且我花的钱很少,所以财务自由系数还能看。不过我得吐槽一句,如果不算租房收入的话,想要有财产性收入真心太难了,不赔钱都难啊。除了房子,老百姓基本是买什么跌什么,只有房子是只涨不跌的。
曹杰(白领,房产增值系数0,财务自由系数0.5):我没房,房产增值系数就成零了,工作这几年,我也有几十万存款,但在北京,这点钱买不起房。因为没结婚,我也不愿意跟爸妈借钱买房,毕竟今后是不是一直留在北京还不好说。
对于房价的涨跌,我们这一代人基本都很关注,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。网上的说法叫“屁股决定脑袋”,有房的都唱多,没房的都唱空。我认为这样的说法比较片面,其实房价是个挺专业的事情,就连经济学家都没有一致意见。
民间这些指数,我觉得是大家情绪的抒发,真正想判断房价走势,还是需要官方一些比较硬的数字,比如北京到底有多少房,每年需求是多少,有多少人是一个人N多房的,我觉得有些数字不难统计,会不会是政府隐匿不发?
【较真】
无从了解真相只得聊以自娱
房地产市场的多空之争,最有名的两位代表人物,可说是“大炮”任志强与“空军司令”谢国忠。从历史来看,任志强的判断完胜谢国忠。
实业派战胜学院派,有人评论,这是因为谢国忠只读懂了经济学,而任志强读懂了中国。笔者以为,这里面还有一层因素,那就是作为房地产企业老总的任志强,掌握了更多、更准确的数据。
任总每次发表看多言论,都会举出一系列数据,这些数据未必官方,但绝不山寨。或者说,这些数字都是“原生态”数字,是来自于房地产市场的第一手数据,通过这样的数据做分析,成功率就变大了许多。
公众能否掌握这些数据?目前看很难。记得几年前,房屋空置率成为热点问题,可有关部门非但不愿做出切实回应,还摆出一系列理由,力证“空置率没法统计”、“空置率与房价无关”。这种态度之下,公众怎会拿到一手数据?即便拿得到几组数字,又有哪位敢信?
正是官方数据的缺位,导致民间指数层出不穷,既然无从了解真相,公众只得聊以自娱。
21世纪又被叫做“数字时代”,按说搞几个数据,并不是什么难事。例如叫了几年的“住房信息联网系统”,一旦联网,一个城市有多少房,一个人有多少房,各种信息一览无余。就连一贯谨慎的“有关部门”,都承认这个系统技术难度不大。可这网就是怎么都“联”不上,原因又在何处?
笔者不妨揣测,还是有些人,不愿意这些数字公之于众。他们怕这“锅盖”揭开后,人人都知道锅里有几个饺子。
到那时候,谁想多吃多占,可就没现在那么容易了。
【搜罗】
算计房价,这些指数够用吗?
黑灯率
2010年8月,由网友自发组织的“晒黑灯”活动受到广泛关注,通过“晚上小区的房子都黑着灯”这一直观印象,网友希望证明房屋空置率高的事实。与“黑灯率”类似的,还有“零用电率”,意指从来不使用电的房屋比率。
黑灯率与零用电率,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房屋空置率的高低,甚至有媒体曝光,开发商为制造房屋销售状况良好的假象,特意为空置房间亮灯。
不过,“黑灯率”的客观性也受到一定的质疑,如民间统计的准确性、黑灯是否等同于空置等等问题,并没有官方机构或专家学者给予进一步解读。
住房痛苦指数
“住房痛苦指数”乃是国人原创,是以房屋售价除以人均月收入。其指数越高,则越“痛苦”。如此算来,绝大多数买房人,都是“痛并快乐着”。
更为国际化的“痛苦指数”,则叫“房价收入比”,是指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。以北京为例,一套两居室总价为300万,购买人年收入为15万,则房价收入比为20。
以国际标准而言,发达国家的房价收入比为4至6之间,意即4至6年的家庭总收入,可购普通住房一套。
本文转载自:北京晚报
想了解更多生活资讯,杭州装修找装饰公司,尽在杭州装修网!